云計算與物聯網各自具備很多優勢,把云計算與物聯網結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出,云計算其實就相當于一個人的大腦,而物聯網就是其眼睛、鼻子、耳朵和四肢等。物聯網的發展是基于云計算的,而物聯網又促進著云計算的發展,二者之間相輔相成,合則兩利。
首先,云計算是實現物聯網的核心,運用云計算模式使物聯網中以兆計算的各類物品的實時動態管理和智能分析變得可能。物聯網通過將射頻識別技術、傳感技術、納米技術等新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業之中,將各種物體充分連接,并通過無線網絡將采集到的各種實時動態信息送達計算機處理中心進行匯總、分析和處理。
建設物聯網的三大基石包括:傳感器等電子元器件;傳輸的通道,比如電信網;高效的、動態的、可以大規模擴展的技術資源處理能力
云計算的最終目標是將計算、服務和應用作為一種公共設施提供給公眾,使人們能夠像使用水、電、煤氣和電話那樣使用計算機資源。隨著技術的進步,云服務也會變得更加便捷、高效。因此,云計算廠商還需要繼續進行技術的革新,提升用戶體驗。
未來大型企業將是中小企業新的增長點和發力點
近年來,阿里、騰訊、百度、三大運營商、華為等巨頭企業先后進入云計算領域瓜分市場“蛋糕”,2017年,中國公有云計算市場規模已超過50億元人民幣。然而,面對如此巨大且高增長率的市場,我國中小型云計算公司的機會在哪里?
目前,全球云計算市場已被巨頭亞馬遜公司、微軟公司等主導,但由于政策限制等原因,入華節奏一直受到阻礙。IDC高級研究經理趙瀟認為,2016年外資云的一系列布局,意味著有能力參與中國云市場競爭的玩家已基本到齊。與此前有限服務不同,真正的市場競爭即將展開。這一消息或許對于中小云計算企業的生存來說,是個壞消息。
此外,在徐少春看來,云計算廠家之間更多的不是競爭關系,是合作關系。云業務共分為三層,底層的IaaS是基礎設施服務,就是數據中心;上面兩層是PaaS和SaaS,這幾部分業務是合作關系,市場是一片藍海,不存在誰搶誰的市場。
他進一步講到:“中小企業的客戶一直是中小企業,未來大型企業將會是中小企業新的增長點和發力點。那些在過去看來是國外大公司的優勢,到了云計算時代就是我們的優勢,所以我們已經開始實現了對他們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