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設備的興起,加上傳感器、移動和云技術價格的降低,打破了基于產品的傳統商業模式。對于那些跟蹤消費電子市場的人來說,過去的10年是革命的十年。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期望他們的模擬殘品能夠提供數字化客戶體驗。
然而這些影響并未結束,更廣泛的消費者物聯網市場正在迅速形成,這是一個受消費者需求驅動的市場,數字化已經多次改變了消費物聯網的競爭格局。
早期的“智能”設備都是通過藍牙、Wi-Fi、Zigbee、移動應用程序等連接到互聯網。聯網就意味著可以從世界任何地方控制自己的設備,但是現在這已經不再是人們購買的理由,看起來不過是模擬生態的升級版本,價格卻要高出十倍。而且還需要一款移動應用程序供消費者下載使用。
市場意識到僅僅連網是不夠的,跨設備的互連性和互操作性是實現價值的入場券,于是我們看到家庭自動化控制中心和應用程序、眾多標準組織、IFTTT和更多協議被打包到設備上。這一次轉變為消費者帶來了真正的實用功能,只要有點耐心和動手能力就可從一個應用程序控制多個設備。
產品可互操作的必要性開辟了一個全新的挑戰世界。傳統的工業設計已經遠遠不夠,構建消費者物聯網產品現在需要復雜的連接、軟件、界面、服務、系統和安全設計專業知識的融合。除了用戶體驗之外,“無縫”互操作性被吹捧為使設備貨幣化的關鍵因素,但企業的獨占本能阻礙了市場發展。
這讓我們看到消費者物聯網市場的最新動向:一個以技術巨頭影響力為特征的市場。亞馬遜、谷歌、蘋果和三星不僅在純粹的銷售中向消費者物聯網市場滲透,語音識別、生物識別、大數據等等,而人工智能正在從三個不同的領域滲透到智能家庭:設備和硬件、接口以及支持兩者的功能。
物聯網一定要和人工智能、大數據融合,才是真的IoT,才能對物流做全局優化。否則就是賣傳感器設備的,就只能收集數據而已。就像不會炒菜的人,面對一堆原材料,也做不出好吃的。
未來我們將花費更少的時間來設置、配對、故障排除和瀏覽屏幕,在節約成本的同時享受更多的舒適、便利。消費者期望將迫使供應商的技術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