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四川九寨溝縣和新疆精河縣接連發生的地震再度引發了人們對這一自然災害的高度關注。成都預警系統提前71秒對外發布地震預警的新聞收獲了大量的點贊與轉發。與此同時,地震預警App也迅速進入廣大網民的視野,被越來越多的人下載安裝,更有用戶為此現身說法,表示親測有效。在這些為保護人類生命安全而爭分奪秒的預警系統和App背后,都少不了物聯網技術的強力支持。
由成都高新減災所開發的這套預警系統本身就是一個全自動物聯網,借由高密度部署在地震多發區的監測儀來實現對突發災害的秒級響應。由于電波的傳播速度比地震波快,因此當物聯網感知到震源傳來的地震波時,可以搶先把預警信息通過電視、廣播、手機、互聯網等媒介傳送給盡可能多的人,為災區居民爭取到幾秒至數十秒的逃生時間,從而減少生命和財產損失。
但是,當遇到這種自然災害時,如何才能更有效地為搜救搶險贏得時間至關重要。利用物聯網技術的識別跟蹤、定位監控、追蹤記錄等方式提前預知地震、支持緊急搜救、實現調度指揮無疑是件利國利民之事。物聯網技術可以有效地協助我們降低地震及其他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
物聯網技術在防震中的作用
到目前為止,國際上還沒有什么好的辦法能提前預知地震,但是科學界正在努力攻破難關,希望能提前預警地震的到來,從而快速撤離人員和財產,隨著傳感器和物聯網技術的發展,物聯網和傳感器也能為防震抗震服務。據了解,英國研究者使用RFID和傳感器來監控地震中的房屋,這就用了物聯網技術。他們把已建成在希臘的原型稱為自治愈房屋。這種房屋在墻中專門設計了縫隙空間,并且墻體中加入了可在強壓下變為流體的材料。如果受到地震引起的壓力,流體回流到縫隙中,不會對固體墻面產生影響。其結果是,房屋依舊存在,但可能會移動位置。如果建筑沒有坍塌,通過RFID和傳感器收集的數據會用來判別位置偏移量。此外,建筑中的RFID標簽和傳感器可以共同構建一套警報系統,來預警即將到來的地震。
物聯網技術在地震避難場所的應用
在日本,RFID標簽被貼在避難道路路面上,這樣避難者可以通過便攜設備清楚地知道安全避難場所的具體位置,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此外,應用于對于災民身份的確定,傷勢情況的統計,災民原有健康信息的記錄管理,災民位置移動和跟蹤,災區現場救災物資發放管理。并充分利用 RFID、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的功能,實現對人、對物體的識別跟蹤、定位監控、追溯記錄等功能。
物聯網技術為災后應急搶險贏得時間
果有人被埋在廢墟當中,被困者可以通過內置RFID標簽的手機給搜救人員提供自己的具體位置信息,以便搜救者能以最快的速度展開營救。
在災后運送物資時,采用GPS模塊也能根據衛星的定位功能得到物資的坐標信息,提高了坐標信息采集的效率和準確率。
在地震應急指揮中,還可以結合移動GIS、GPS和無線通訊技術,將應急救援系統的各種信息資源整合到移動終端中,大大提升應急救援系統的靈活性、實時性、準確性。
在應急中,移動終端由救援人員隨身攜帶,為快速抵達災區現場提供必要的協助,降低災情的擴大,并提供現場指揮所需要的各類基礎信息。通過GPS 芯片與衛星的實時交互,得到物資的具體坐標,再通過串口接口輸送到 RFID 識讀器中的單片機中進行處理,以便下一步通過無線網絡傳輸到數據中心服務器上。
現在,雖然物聯網技術應用于地震預測搶救中還不夠成熟,但是相信在未來,物聯網技術將更好服務于防震抗震領域,在面臨自然災害的時候可以將傷害降低到最大。